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让许多人在“博物馆里过大年”的计划落了空。中国印刷博物馆未让那些对印刷出版文化感兴趣的观众等太久。自1月23日闭馆以来,中国印刷博物馆火速搭建“云展览”平台,将线下展览紧急上线,及时推出一批精彩的数字专题展览,通过一系列“云操作”,令观众足不出户便可在线上体验精彩的印刷文化,用另外一种方式助力公众抗击疫情。

线下展览火速上线

“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,我是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孙宝林,欢迎大家来到‘云观展’。今天由我为大家讲述一张民国时期的‘汉文帝亲尝汤药’年画……”

在这段4分30秒的音频里,孙宝林以汉文帝给母亲喂药的故事为切入点,深入浅出地讲述了“汉文帝亲尝汤药”年画背后的历史典故、印制工艺、创作背景等,以新颖的形式带领听众了解历史文化和版画精品。

其实,这场版画展览本该是在线下举行的。年初,中国印刷博物馆就提前为观众“烹饪”好了春节文化大餐“版化万象——2020年春节木版年画展”。但疫情暴发,让这场文化盛宴被迫暂停。

“我们紧急关停线下展览,将展览内容转移到线上,并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开设‘印博讲故事’专题。”孙宝林告诉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》记者,“云观展”并未让这次“暂停”持续太久。

目前,“印博讲故事”已推出4期,介绍的展品包括“汉文帝亲尝汤药”年画、镇馆之宝《春秋经传》、“马背上的印刷机”、最早的广告印版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版”、最早的套印书籍《金刚经注》等10余个文化精品。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,讲述人以专业、简短的语言将展品背后的故事完整呈现给听众。“为了语言简练、有趣及专业,将完美的讲解呈现给听众,我们每位讲解人员反复练习,有时一期讲解会录制30遍。”孙宝林告诉记者。

全新形式让听众纷纷点赞。一位家长反馈说,家中的小朋友听到“马背上的印刷机”后非常高兴,回忆起自己曾在展馆内见过实物,兴奋地向家人讲述了好久。

“线上与线下的结合,不仅让小朋友学习了印刷知识,更加深了其对印刷文化的热爱。”孙宝林告诉记者。

紧急推出数字专题

除线下展览“平移”至线上之外,作为国家文物局推出的全国博物馆网上资源展览库之一,中国印刷博物馆还利用已有的数字资源,紧急推出一批数字专题展览,为公众提供安全、便捷的在线服务,为抗击疫情加油鼓劲。

据孙宝林介绍,中国印刷博物馆2017年即开展数字博物馆项目,有着丰富的3D视频、音频等数字资源储备。

记者登录中国印刷博物馆官网看到,在《网上展览》栏目里,中国印刷博物馆已上线“笔墨书香”“家国天下”“改革开放40周年印刷成就展”“迎接党的十九大红色印刷展”“首届中国钞版纪念券展”“绿色印刷成果展”“中国印刷博物馆成立20周年展”“中华印刷之光”等8个专题展,以及中国印刷博物馆各个楼层的基本陈列展。

线上的每一件展品都“触手可及”。点击进入展览后,酷炫的3D视角令观众仿佛置身现场一般。观众可按照“地面索引”,通过拖动鼠标观看展览,“到达”展柜后将页面放大,可360度观看展品细节,大大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。或者点击“漫游”后自动观展,三维立体景象让观众感觉仿佛有现场导游指引。同时,观众也可点击“地图”,按图索骥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展品区域。此外,观众还可在官网首页点击典藏板块,查阅博物馆的数字文物库,学习了解更多的印刷知识。

“疫情期间,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,既是博物馆的社会责任,也体现了出版印刷的文化情怀。”孙宝林告诉记者。

以“云”链接更多可能

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“逛”博物馆,这让很多对印刷出版文化感兴趣的观众“大呼过瘾”。有观众表示,虽不如现场观展效果好,但这已经是特殊时期的最佳方式了。

“云展览”或许是一时应急,但在未来,这或许会成为博物馆数字化之路的又一选项。有数据显示,2018年,在线上逛博物馆的人首次超过前往博物馆参观的人,在网上逛博物馆的人次是全国博物馆接待人次的1.5倍。

孙宝林说,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倒逼博物馆改变服务社会的工作方式,也让他们更多地去思考数字博物馆的发展方向。

“接下来,博物馆的数字化项目应更多地向智慧化方向发展,更多的是链接和延展知识服务,‘缩短’地域距离,走向国际,满足更广泛层面的不同需求。”孙宝林举例说,如国外观众没有时间来中国看展品实物,可通过线上展览做足功课。如果真的感兴趣,就会找机会来馆内一睹展品的真面目。

此次疫情中“线上教育”的爆发,也为博物馆的“云展览”链接线上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。孙宝林告诉记者,博物馆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,打造更多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线上课堂,引导学生加强对印刷文化的关注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