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度”的本义是衡量的尺度,这里指的是“适当的限度”。这个界限是一定范围的界限,它着眼于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、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的边界。中国的包装印刷行业摆脱了“包装差、包装傻、包装黑”的老套路,但是总会不经意间陷入了“过度包装”的误区,今天纸业网编辑从包装印刷开始,详细介绍婴喜爱相关的过度包装问题。
华丽昂贵的包装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,消费者对此心知肚明。为什么他们仍然趋之若鹜?
如今,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强化,“随着市场力量的不断增强,在经济这块蛋糕中,高收入者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份额有可能继续快速增长。随着收入不平等的进一步发展,我们可以预计,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资源将用于奢侈消费品的制造。”【1]奢侈品消费品,尤其是高档包装的礼品,其奢华的包装诱惑人们消费,迎合了人们追求时尚品味的欲望,同时满足了送礼者和受礼者双方的虚荣心。
我们发现,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相对生活水平。在当今的消费社会,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准是“拥有的东西”。在过去的社会里,人们被分成不同的阶级。今天,人们通过对物的占有,重新划分了社会阶层。
“今天,在我们周围,有一种惊人的消费和富足现象,这是由不断增长的商品、服务和物质财富构成的。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的根本变化。恰当地说,有钱人不再像过去那样身边都是人,而是物。”【2]当年,马克思还预见了人的异化的一种方式,那就是“物化”——人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,失去了理智。
今天,我们细细咀嚼,依然感触颇深。为了凸显自己高贵的社会地位,人们必须购买高档商品,而高档商品应该配备高标准的包装似乎无可非议。包装是人们第一次接触商品时获得的信息。这些信息是推动消费者行动的第一个重要因素。消费者此时的心理活动是:这样包装的商品能否吸引羡慕的目光,符合他的阶级地位,满足他在这个领域的消费欲望??因此,消费行为本身是复杂的,远远超出了购买行为。消费既要满足物质需求,又要满足心理需求,于是“身份消费”和“符号消费”就油然而生了。商品也已经超越了自身的“物质属性”,成为一种买得起的身份象征和符号。
无论是经济上、心理上还是物质上,别人的消费都会对自己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,这种影响可能是显而易见的,也可能是潜意识的,也可能是非理性的。每个人的消费行为都不是孤立的,它可能会成为他人做出重要选择的标准,这就是消费行为的连锁效应。包装精美的产品有很强的诱惑力,而虚荣心理加剧了对浮华的追求。
对“相对情境”的强烈关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模式。人们进入上流社会的欲望在这个时代尤为强烈。通过消费来实现,似乎并没有那么难。相对而言,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阶级是不可逾越的。包装粗糙的商品功能齐全,但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,而包装精美的商品是消费者的荣耀,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如今流行炫耀性消费了。
归根结底,无论商家和设计师做得多好,最终落实消费选择行为的还是消费者。人们总说“中国是礼仪之邦”,面子极其重要,尤其是在送礼方面。在中国人看来,送礼者的面子和受礼者的面子都是通过礼物体现出来的。接受者也通过包装来确定自己在给予者心目中的地位,从而衡量彼此的关系,进一步的行为也是基于此。可见,中国面子文化的深厚渊源,“买者不用,用者不买账”的非理性礼品消费行为以及腐败的普遍盛行,使得这种包装风潮愈演愈烈。
当今商业社会,虚假代替真实,人为代替自然,刻意粉饰逾越的主体,不胜枚举。不仅是业内,金融界、学术界、娱乐圈都存在过度包装的现象。恰当、正常的包装是一种促销手段和审美传达,是建立在货真价实的基础上的。如果以太少的价格收取过多的费用,以假乱真,以次充好,或者内外有别,金玉在外,失败在其中,那么包装就超过了它的特定限度,变成了纯粹的商业伎俩,构成了对消费者的欺诈。面对这种虚假和过度包装的行为,只要消费者擦亮眼睛,揭穿它的西洋镜,那么无论它装修得多么豪华,包装得多么花哨,它的阴谋都不会得逞。
从商家、设计师到消费者,他们各自的动机联合在一起,形成一个相互一致的链条。但我们可以看到,动物界普遍存在的“个体骄傲,群体悲剧”的现象,在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。
应该如何应对过度包装?首先,国家应该废除滋生腐败的机制,淡化奢侈消费的社会风气。同时,要改变企业和消费者双方的价值取向,把虚荣心理和传统习惯视为陋习。设计师要运用绿色包装设计手法,提高包装设计质量,把握包装设计的“尺度”,坚守一个设计师的道德操守,设计出既环保又优雅美观的作品。
国外对过度包装的成功控制方法主要有三类:第一类是标准控制,即对包装的体积、包装与商品的间隙、包装层数、包装成本与商品价值的比例等设定限制标准。第二类是经济手段的控制,对非纸质包装和不能满足回收要求的包装征收包装税。同时,通过垃圾计量收费,引导消费者选择简易包装。第三类是增加生产者责任,规定商品生产者负责回收商品包装。通常可采用押金制委托相关商业机构回收包装。为了方便回收,生产者会主动选择用料少、易回收的包装设计。我们可以从这些措施中学习。
当然,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包装将走向绿色和生态。目前,我们欣喜地看到,我国各个行业协会、国家立法机构和一些地方政府都在为此努力,遏制过度包装的大前景已经为期不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