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一年消费近1000万吨PET瓶
    在碳中和愿景下,塑料回收利用及可降解塑料的替代使用,更被视为碳减排的有效途径之一。饮料行业是塑料包装的主要使用方之一,其中PET瓶更是最为常见的饮料包装。
    《2021年碳中和背景下PET瓶可持续发展报告》显示,2020年中国PET瓶消费量达949万吨,小小PET瓶背后也蕴含了巨大的“绿色商机”。
    根据美国塑料回收协会(APR),生产1千克原生PET塑料树脂大约需要排放2.23公斤二氧化碳,而生产1千克再生PET塑料树脂只需要排放0.91公斤二氧化碳。以2019年全球PET瓶消费量2411万吨为例,如果理论上可以做到2411万吨PET瓶全部回收,并用于制造再生纺织品,那么相对于使用原生PET树脂生产的纺织品可以减少3183万吨碳排放,相当于610万辆一年的碳排放量。
   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理事长张金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“在现有的回收体系下,我国PET饮料瓶的回收率已达94%以上,处于国际先进水平。可见,我们已经拥有了良好PET回收基础。未来,则需要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,由生产商、经销商、消费者、回收企业以及媒体共同推进可回收塑料经济新模式。”
    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
    尽管中国PET瓶回收率超过90%,但PET瓶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还面临诸多挑战。
    沙利文大中华区主管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王晨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“第一个挑战是全民参与环保回收的意识较为薄弱。中国的PET回收率达到94%,具有世界领先水平,但是相比其他的同等领先的国家,我们的公众在环保知识、环保教育、环保重视程度和环保参与程度诸多层面有一定的空间,需要未来政府、企业以及相关组织携手努力,加大教育,促进全民环保。传统的拾荒者、中间商的方式会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,就需要我们的公众作为居民参与到回收过程当中,来构建更新的环保核心体系。”
    尽管中国PET塑料瓶的回收利用率现已处于国际较高水平,但是PET瓶公众环保教育工作尚未成熟。虽然多国之间的塑料瓶回收率近似,但是各国的回收运作方式相差甚大。比如,挪威、德国不仅拥有非常完善的关于PET回收的公民惩罚制度,而且他们也非常注重国民从小的环保教育。相比之下,中国在PET瓶可回收的相关公众教育工作方面相对欠缺,中国的塑料瓶等固废回收工作更多依靠的是“拾荒队”和“游商”来完成,并非国民的“主动行为”。
    王晨晖还表示,在消费升级过程当中,第二个挑战是中国消费者对轻量化瓶和再生PET塑料会存在一定的误解。“轻量化的PET瓶在手感上会比传统的PET瓶有一定的不一样,有些消费者会误认为轻量化PET瓶存在着不安全和偷工减料,就会影响消费者对轻量化瓶的认知和认可。再生PET塑料我们做过研究,发现在中国听说过再生塑料的人群仅仅达到53%,公众对这块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很落后,甚至有人认为再生PET塑料不安全。由于需求端的缩减,造成供给端产能没有显著提升产。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再生PET开通率持续走下坡路,从50%下降到了33%。”
    第三大挑战“生物基PET新材料”同时也是一大机遇。王晨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“作为可替代化石基PET的新型PET瓶材料,生物基PET是一种更加环保的新型材料,它全部或者是部分来自于生物质,比如说一些玉米、甘蔗等一些植物纤维素,生物基PET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和化石原料的消耗。虽然生物基PET的环境效益突出,但是从工艺上来看有一定的难度,它的生产成本相对化石基PET是比较高的,达到了1.25倍到1.5倍,要想实现量产生物级PET,还需要相关技术开发方不断的努力,来减少生物基PET的工艺成本。”
    生物基PET新材料前景可期
    除了减少重量和加大回收PET瓶这两种常见的方法,使用生物基PET新材料是助力塑料行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科技手段。
    生物基塑料指的是生产原料全部或部分来源于生物质(玉米、甘蔗或纤维素等)的新型材料。生物基PET作为可替代化石基PET的新型PET瓶材料,其生产、回收、再生利用过程中可有效减少碳排放和化石燃料消耗。
    使用生物基乙二醇(MEG)单体和化石基对苯二甲酸(PTA)制得的30%生物基PET已进入市场,并在食品饮料包装等领域得到应用。但是,根据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的数据,全球生物基塑料约占每年塑料生产总量的1%,其应用范围非常有限。从市场角度而言,开发生物基PET及其下游产品前景巨大。
    从整体上看,生物基PET商业化前景可期,但仍需攻克规模化量产技术。目前100%生物基PET产品鲜有问世,其技术所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“如何使这些技术满足商业化的生产规模要求”这一问题上。虽然生物基PET的环境效益突出,但其成本约为化石基PET的1.25-1.5倍,想要实现生物基PET的量产需要有相关技术开发的支持,进一步降低生产生物基PET材料的工艺成本。
    展望未来,王晨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“希望倡导社会各界,包括政府机构、相关企业、消费者的多家主体共同参与,打造PET瓶可持续发展的未来。作为决策者的政府机构持续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,加强公众环保教育,强化鼓励相关环保科技发展;作为执行层面的企业和组织,积极参与PET瓶塑料回收循环再生项目,同时减少非必要的塑料包材,积极开展减塑行动;作为执行层的我们,消费者、居民需要提高PET瓶可回收的意识,正确理解并实行垃圾分类投放,尝试适当重复利用PET塑料容器,同时尝试接受再生PET制品。”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